池州拼团购房160群(133)
  • 浅浅: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
  • 雪花飘飘:好的呢。
  • 零: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
  • 英雄:我去看过,很齐全。
  • 牛转乾坤: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
  • 日记本:这个楼盘性价比高。
  • 回忆: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
  • 大头: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
  • 吃了么: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
  • 蓝天: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
145人申请入群

消费贷井喷系资金入楼市?多地监管正严查,银行称实在难管

发布时间: 2017-10-01 17:34:29

来源: 券商中国

分类: 行业动态

73次浏览


 

9月初以来,北京、深圳、广州、浙江、江西等多地人民银行、银监局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严查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并予以纠正。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银行方面已经加紧对已发放未收回消费贷款的审查。尽管大额贷款、小额贷款在审查方式上略有区别,但都以查验消费凭证、贷后回访为主,一旦发现疑点贷款且借款人无法证明真实消费用途,银行将立刻收贷、罚息;而对已还款的消费贷款,银行同样会再核查,并对可疑贷款的借款人进行风险提示。

不过,审查也难免存在盲点和难点,虚假消费、多次转账或取现…..招数频频。恰如一位城商行消费金融部负责人所说,“银行有手段,但是不充分,也不是银行不想管,而是确实比较难管。”

监管层为何突然加码?下面这组数据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报告测算称,2017年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市场也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消费贷井喷式发展,是大量资金流入楼市所致。

房贷不够?消费贷凑!

监管严查,与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直接相关。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居民新增短期消费贷款1.27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达到25.68%,远远高于住户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幅(16.19%)、住户部门总贷款增幅(15.01%)。

短期新增消费贷款大幅增长,这些钱到哪儿去了?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居民短期贷款增速与消费统计数据背离,可能流入房地产。“3月份开始,中长期贷款显著回落,而短期贷款暴增,这一趋势逆转的时点与房地产市场‘3·17新政’一致。”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也在研报中称,地产销售仍在增长,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从券商中国记者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不少银行房贷额度都处于紧张状态,不乏银行在某些地区分行直接停贷。此时购房者要想申请到房贷,要么主动提高利率,要么干等银行偶现的房贷额度。

某华南股份行深圳分行个贷经理:

从6月份开始,额度就开始紧张了,房贷放款是按照利率高低排队出账,现在房贷基本都没在做,给的提成低、放款非常慢、额度太少。

某大行深圳分行资负部人:

上半年做的比较多,三季度就基本上没做房贷了,没额度,本身资金成本也比较高。

某中部地区某城商行零售部人士:

也有少数银行额度尚足。房贷额度还是要看全行的资金情况,总体上要比年初紧一点,但也还好,绝大部分的业务需求都能满足,当然,每个分行的额度是不一样的。

为了凑够购房资金,不少居民以信用贷款、房抵贷等消费贷款填补缺口。这与借款人的置业冲动有关,也与个别银行消费贷款在制度、风控、合规审查不够审慎,以及贷前贷中贷后审查失职、员工行为管理不严有关。

结果就是,银行发放的部分消费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明显与日常消费的特征以及我国居民普遍的消费观念不符,贷款资金存在较大的流入楼市的潜在可能性。

银行审查怎么做?

银行又该如何对消费贷款流入楼市进行审查?事实上,购房者从银行获得消费贷款,和从银行按揭贷款买房,两边都有相应的资金用途和来源的审查。其中,对于购房资金来源的审查,手段主要是看购房者购房前期的贷款记录和转账记录等。

一家华中城商行零售信贷部人士称,“对于消费贷款,贷前审查基本类似,主要是对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的审查,譬如装修贷款,那至少先把购房合同拿过来吧,这是正常的贷前审核。”

不过,在购房者取得消费贷款后,由于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两类,其放款方式、贷后管理都不太一样:

对于金额比较小(30万以下)、用途不太确定或者比较分散的贷款资金,借款人可以提款、取现,自主支付,虽然银行也要求提供后续的消费凭证,但只要借款人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贷后监控就没有那么严格。

对于超过30万元的贷款,银行在放款时会要求只能刷卡或者受托支付,也就是由银行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银行自己的系统严格监控卡内交易动向,一旦资金出现可疑操作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会立马收贷。

而在多地相继下达严查消费贷款的要求后,从记者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对存量和增量消费贷款主要做了以下审查和调整:

对已发放、未还清、金额比较小的消费贷款,就向客户发送通知(包括短信、电话),要求补交消费证明材料(发票、发货单、转账凭证之类的),并进行贷后回访;对已发放、未还清、金额比较大的消费贷款,除了要求提供消费凭证、贷后审查外,还要求客户经理约见借款人,逐笔重新审查真实贷款意图。

在对已发放贷款的审查中,一旦发现任何有疑点的贷款,银行会立刻清理并要求收贷、罚息。某股份行信用卡用户就有部分已收到通知,银行方面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分期的有效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并告知如果发现其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按时提供或相关材料未能有效证明用于消费用途,银行将把该笔现金分期余额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也有银行对已还清的消费贷款进行再核查,如果发现此前有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的迹象,将进行风险提示。

而对新增消费贷款的审查,除了严格审核真实贷款意图外,不少银行都通过缩短消费贷款期限、减少贷款额度甚至暂停额度的方式执行监管政策。

以平安银行房抵贷产品“宅易通”为例,目前该产品贷款年限都不超过10年,授薪人士单笔业务额度不超过500万,而此前该产品的贷款期限长达30年。该行客服也向记者透露,目前“宅易通”产品对深圳分行客户执行基准利率至少上浮40%的利率政策,其他分行则主要为上浮20%。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银行都已经推出本行的网上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这些产品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申请、审批、签约、支用等全部环节均可在网上一步完成,这也对贷款用途的审核和贷后监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审查盲点难消

虽然银行已经尽量严格的执行消费贷款监管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审查也存在盲点和难点。

“事实上,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购房者是直接把资金直接从贷款账户转账给开发商,成为购房款,无疑是最好审查的了,贷后资金监控一眼就能看出来,一抓一个准。”前述城商行消费金融部负责人表示。

不过,如果客户刻意用消费贷买房,银行也很难完全防住。据他总结,购房者在取得消费贷款后,还存在几种规避银行审查的方法,包括“蚂蚁搬家”和虚假消费。

前者是指借款人取得小额信用消费贷款后,通过多次跨行转账或者取现,资金在别的银行倒手几次之后,贷款行就难以控制去向了;对于“虚假消费”,虽然银行要求消费贷款借款人提供相关消费凭证,但并不是没有操作空间,有借款人就和交易对手串通,虚构消费合同和发票。

其中,通过虚假消费的方式向银行提交消费凭证,银行审查难度尤其大。前述城商行消费金融部负责人举例称,借款人D和一家装修公司签订虚假的30万以上的装修合同,贷款下来先进装修公司的账户,再倒出来给借款人用于购房,装修公司中间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帮客户开具消费证明以通过审查。

“像这种操作银行监控起来就比较难,只有靠贷后管理,譬如上门看借款人到底有没有装修,但这个审查过程就滞后了。”他表示。

除了借款人和交易对手串通的方式外,据记者了解,市面上也还有一些中介公司和借款人接触,帮助借款人取得消费凭证,甚至直接帮助申请消费贷款,而且不少公司最近的生意都不错。

“这也确实没办法,对办过贷款的客户来说,银行找上门来肯定是要应付过去的,我们中间收个四到五个点的费用,分给具体操作的公司,他们在缴纳税点、转账费用之后也有一点收益。”此前操作过类似生意的担保公司人士表示。

不过他预计,现在这种严查的情况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至少严查期间内新增违规消费贷款的情况会减少。“整个的成本已经上去了,而且对用消费贷买房的人来说,银行贷款利息加上我们这边的手续费,年化10%以上的资金成本是很正常的,而且躲审查也不容易,所以我们也就赚一段时间的快钱。”

为啥消费贷款会被挪用于购房?

事实上,对消费贷款的严查并不是新鲜事,银监会早有明确规定——“个人消费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早在2014年5月,北京银监局下发《关于个人综合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严格审查消费贷款的真实用途。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北京地区客户只能享受到最高100万元、最长10年的消费贷款。

今年以来,多地银监局也连续针对消费贷违规开出罚单:3月份,由于“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流入股市”,某大行杭州分行吃到罚单; 6月份,某股份行厦门分行因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借款人购房受到处罚……

为啥消费贷容易被挪用于购房?大背景当然是房地产市场火热,房价涨幅高超过工资收入增长,居民也就有了强烈的提前置业、锁定购房成本的冲动,进而产生资金需求,尤其是随着房贷政策收紧、购房首付和房贷利率都在提升,购房者凑首付的需求也在增大。

以前有不少人在缺首付资金的时候会选择办理大额信用卡套现救急,现在二套房首付到了六成,加之有些时候房贷额度也不够,通过信用卡挪出的那点钱可称得上九牛一毛了。于是,额度不低、操作比较灵活的消费贷款就成了更合适的渠道。

而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风险分散、较高的收益、客群的下沉、消费增长、对公贷款需求和质量不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是触发消费贷款受到重视的原因,基于收益和零售转型的考虑,银行也有比较大的动力推动消费贷款。

当然,这里还有“人”的因素,也就是银行基层业务经理出于业绩压力,加上“三查”失效、员工行为管理不严等问题,使得消费贷款的实际用途不明。

什么样的消费贷款容易被挪用?整体来看,消费贷款包括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抵押贷款两类,前者以信用贷款为主,纯信用额度上限一般是30万或100万,主要用于教育、装修、婚嫁、旅游、购置耐用品、购车等居民消费;后者以房屋抵押贷款为主,金额大(最高可能达到2000万元),期限长(最长达30年)。

上述这些贷款都有可能被用于购房。不过,一线城市买房的资金需求比较大,额度相对较小的信用贷款其实用处有限,所以在这些区域更多的出现以房抵贷资金购房的情况,这也相当于房地产市场加杠杆。也有不少购房者出于实际资金需求量的考虑,选择信用贷款填补首付资金的空缺。

除银行外,也有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向客户提供房抵贷融资。一般而言,这类机构也会在贷款合同里加上房抵贷融资不能用于购房,但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强调“还款来源”,抵押充足、能还钱就可以了,后续的资金流向并不在意。

总体来看,如果真是要做房抵贷这类消费贷款,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在银行做,主要是其余机构房抵贷利率相对较高,抵押率也比较高,并不划算。

也有银行对消费贷款并不“感冒”,记者就了解到,某上市城商行年初至今消费贷款余额负增长。他们的解释是,纯消费类的贷款,互金等新业态做的比较灵活,大部分都通过线上操作,银行相对处于劣势,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要做尽调、审核、贷后管理一整套流程,管理成本比较重,所以零售贷款大部分还是按揭。

责任编辑: cztladmin

团购报名